logo

制度氛围是保证  物质氛围是基础  情感氛围是核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信息 > 企管专题

金融服务更好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发展

时间:2022-05-16   访问量:2843

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等优势的中小企业。这些企业多数是处于初创期、成长期的轻资产企业,需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型、长期资金支持。人民银行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9月,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户均贷款余额为7582万元。


进一步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金融机构需要如何创新体制机制?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衔接配合?就相关问题,记者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。


服务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需创新风控手段


记者:当前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银行支持这类企业需要做哪些体制机制上的转变?


曾刚: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多数规模较小,且具有“两高一轻”的特点,即高技术投入、高人力资本投入和轻资产,需要大量长期性资金投入,但由于这类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,风险相对较大,又缺乏合格抵质押物,因此从银行获得贷款比较困难。


满足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信贷需求,需要银行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创新传统风控手段。首先要组建专营机构或服务团队,制定差异化考核政策,加强对“专精特新”贷款户数、金额、产品覆盖面等方面的奖励,提高科技金融在关键指标考核中的权重,同时设置相对宽松的不良容忍值。其次,要运用专业评估技术,利用大数据平台,整合工商、司法、投资、专利等多渠道信息,对企业风险和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与画像,从前端提高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。此外,要结合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特点与发展生命周期,设计“弱担保、弱抵押”的信贷专属产品,如知识产权质押、订单质押、应收账款质押以及担保贷等。


适应企业特点,开展综合化、全方位投融资服务


记者:单一融资方式往往难以满足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融资需求,各类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衔接配合,促进企业稳健发展?


曾刚: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在行业、规模、发展质量等方面差异较大,金融机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,应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,升级为“商行+投行”“债权+股权”“融资+融智”的综合化、全方位投融资综合服务。此外,很多企业都置身于产业链供应链中,需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,精准提供企业所需的个性化资金需求。


比如投贷联动的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中,商业银行负责对科创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,而风险投资机构则对科创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。双方可以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联合建立风险控制机制,包括事前风险评估机制、事中控制机制以及事后退出机制,以有效控制各参与方风险。


在实践中,有些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引导基金、科技型企业担保基金、风险补偿基金等,分散融资风险,增强市场活跃度,提升投贷联动模式融资效率和服务能力。下一步,应逐步建立、完善担保、补偿基金的资金补充渠道,进一步细化对担保补偿基金的考核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“专精特新”领域。


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交易平台


记者: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有不少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,下一步在知识产权评估、登记流转和处置等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?


曾刚:首先,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规范的评估流程。目前,有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存在低估现象。一些金融机构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进行知识产权评估,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“信用化”,以一系列量化指标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,并对创新能力强、有市场潜力的企业给予差别化增信支持,解决科创企业仅凭财务指标难以获取银行融资的困难。


其次,要建立、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。我国知识产权交易不活跃,变现需要一定周期,价值波动较大,金融机构在企业违约时处置质押物较为困难,变现价格难以确定,这给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带来较大的处置风险。未来,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,提高金融机构处置知识产权质押物的便利度。


上一篇:财税政策助力外贸企业稳定发展

下一篇:“新注册企业”背后的行业新势力